别迷信考研“报录比”,它已经被神化了



在考研备考中,同学们一定会接触到“报录比”这个概念。报录比顾名思义就是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,如果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比值等于1,说明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相等,比值越高说明越难考,比值越低说明相对容易。

报录比这个含义非常广泛,有国家公布的整体报录比。以2018年为例,研究生报名人数为238万人,录取人数为76.3万人,报录比为3.1:1。这个说明每3.1个人中有一个人考上研究生。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报录比。比如,近几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报考人数过万,但是录取人数很低。这个报考数和录取数之比为学校的报录比。

有的学校也会公布专业的报录比。我们以山东大学为例:



(摘自:山东大学官网)

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报名人数为23人,被本专业录取人数为6人,23/6的比值为:3.8:1,那么这个专业的报录比为3.8;而人类学的报名人数为1,被本专业的录取人数为1,人类学的报录比为1。

根据报录比,我们还衍生出了复录比这个概念,即通过初试的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。举个例子,同样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,初试上线人数为10人,录取人数为6人,则该专业的复录比为1.67。一般来讲,复录比的不低于1.2,特殊情况除外。

全国每年研究生整体报考人数同学们没有办法控制,目标院校的整理报录比对同学们影响也不

大。所以大家在择校时,难免会关注自己目标专业的报录比。但是小编想说,如果从全国范围来判定,报录比这个值是相对比较稳定,最近几年报录大概在3左右,在大数据环境下完全可以预测出未来的整体走势。可是具体到具体专业来讲,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预测到精准。

下面是西南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2年和2013年的报录比:





(摘自西南财经大学官网)

该专业2012年报录比超过5.3:1,而2013年报录比只有3:1,虽然2013年比2012年还缩招1人,但是从报录比上看,这个专业2013年竞争压力小很多。总体来说,报录比这个值是一直在变化的,同样的专业,不同的年份竞争压力有很大不同。如果不是那种热度特别高的专业,每年报录比差异更大。

报录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但如果把这个指标作为重要的报考条件,可能非常不划算。因为具体到专业中,这个波动会非常大。

第一种情况,前几年报录比非常高,但是当年报录比低。可是每年报考的数据都是第二年录取结束后才公布的,如果因为害怕以前的报录比高而放弃当年的报考,后来悔之晚矣。

第二种情况,前几年报录比低,当年报录比高。因为之前觉得简单竞争压力不大,复习的时候没有那么认真,结果录取线下来才知道,原来今年报考人数有这么多。

对于我们考生而言,与其说关注报录比,不如关注以下几个方面:

1.目标院校的招生人数。目标院校招生人数过少,就算报录比低,竞争压力也不会太小。招生人数可参考2020年的招生简章和录取人数。到8-9月份,目标院校公布2021年招生人数时,一定要重新关注。

2.目标专业前几年录取的初试最低分。大部分同学关注的都是复试分数线,但是复试分数线设定的比较宽泛。比如说人大经济学类的分数线万年不变是360分,但如果只考到360分,能考入人大的概率还是很低。小编建议,择校时查看目标专业前一年录取名单中,初试最低分数,这个分数参考价值更大。

3.看目标院校列出的参考书、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。目标院校的专业课题目难度,直接决定了考生的未来专业课分数。有的学校对学生要求比较高,专业课的考的内容广泛且深,参考书目也比较多,如果同学本身基础比较薄弱,短时间内很难学完那么大量的书,那么不太建议贸然报考。

4.复试参考书。复试在考研中也占很大比例,特别是考管综的同学,在初试中没有考察到专业课,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,把复试专业课的难度也要作为择校的参考依据。

当你学会不仅依靠报录比,而是可以用更全面的眼光去判断一个学校是否适合自己报考时,这个时候你就是择校“小灵通”了;当你考研复习时,有很好的自律性,此刻你离考研成功就不远了。择校有运气的成分,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运气,但是却可以准备考备考实力。自律就是备考实力中最重要的部分。





《别迷信考研“报录比”,它已经被神化了》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»